一、2022年7月电子商务专业竞赛表
序号 竞赛名称 竞赛内容 竞赛时间 认定级别 报名方式 参与专业 有无高职赛道
1 “创新创业”全国管理决策模拟大赛 企业经营模拟 四川省赛预计9月 A 官网报名:http://www.erp-edu.cn/home/index/introduce 全院 无,但是可以参加
2 产业融合发展创新大赛 创业计划书 6-12月 B 官网报名: 全院 无,但是可以参加
3 四川省大学生新媒体创意大赛 设计作品 每年7-12月 B 在学校指定联络人处报名并提交作品 全院 无,但是可以参加
1、“创新创业”全国管理决策模拟大赛
一、赛事简介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是时代的主旋律,大赛以“创新创业”冠名,通过寓教于乐、课赛结合的虚拟管理决策实践,培养学生勤于实践的学习习惯,锻炼学生谋定而动的决策能力,唤醒学生化危为机的开拓者意识,培育学生经世济民的企业家精神。赛事采用《商道》企业经营模拟系统作为竞赛平台,秉承开放包容的创客文化,面向所有学生(不限专业、不限学历)。
二、比赛流程
1、校内预赛
以校为单位采用互联网远程方式进行,由参赛学校自行组织筛选。每校最多选派10支队伍参加大区复赛。
2、大区复赛
将全国划分为东部、南部、西部、北部、东北、中南、中西共七个大区,大区复赛由组委会统一组织,各大区取若干队伍进入全国半决赛。
3、全国半决赛
将进入全国半决赛的队伍进行全国混编比赛,比赛由组委会统一安排,最终根据各大区报名数量按比例配额,总计取70支队伍进入全国总决赛。
4、总决赛
从全国半决赛中晋级的队伍,加上拥有总决赛绿卡的若干支队伍,共80支队,混编分成五个赛区,现场集中比赛。每个赛区的前3名进入总决赛答辩,做决策模拟竞赛的体验报告并回答评委和其他参赛队提出的问题,由评委综合评判,最后决出冠亚季军。
备注:预计9月份会在官网发布2022四川省赛的报名通知
2、产业融合发展创新大赛
一、赛事简介
产业融合发展创新大赛是由工业和信息化部工业文化发展中心主办的国家级双创赛事,大赛主要分高校和社会两个赛道,更加关注创新与产业的融合。大赛依托工业和信息化部的产业优势,高校赛道搭建校企合作、互相交流的平台。社会赛道更加关注最新的科技发展,注重将新科技、文化通过融合,促进产业的发展。
二、大赛总体安排
大赛举办两个赛事,前期分赛以线上为主,总决赛线下举办。(视疫情情况而定)
1.2022产业融合发展——新工科创新大赛:该赛事面向高校,聚焦高校创新创业项目,下设地区分赛,分赛采用线上形式进行。
2.2022产业融合发展——虚拟现实创新大赛:该赛事面向社会,下设地区分赛。
3.所有高校组及专项赛选拔出的项目参加全国总决赛。具体安排见大赛官网。
各分赛时间:2022年6月-9月
总决赛时间:2022年10月-12月
三、报名注意事项
(一)注册
1.参赛选手请通过导航下方banner图上的【马上报名】或右侧滑动导航栏【马上报名】进行注册报名
2.分赛区同学请点击导航下方banner图上的【分赛区入口】或右侧滑动导航栏【分赛区入口】后,选择自己所对应的大区进行注册报名。
3.以上两个入口报名(总赛区/分赛区)并无区别,如已经从总报名入口报名,请选择正确的分赛区类别后,直接登录即可,无需再次注册。
(二)报名
1.本次报名分为基本信息、团队信息、作品信息三个方面,参赛选手首次填写时第一页【基本信息】为必填项,团队信息及作品信息可以在报名时间内(报名过期后将无法修改)进行后期补充调整和编辑。
2.【团队信息】请参赛代表/负责人务必将团队信息填写正确,本信息涉及到最终决赛人员名单及颁奖。
3.【作品信息】涉及到不同赛事,包括“2022产业融合发展——新工科创新大赛”以及“2022产业融合发展——虚拟现实创新大赛”。其中虚拟现实大赛为行业赛事,主要面向社会(也欢迎高校报名),“2022产业融合发展——新工科创新大赛”只针对高校,请参加新工科创新大赛的同学通过各分赛区入口报名。具体分赛区信息如下:
华北赛区:北京、天津、河北
华中赛区:湖南、湖北
华南赛区:广东、广西、福建、海南
东北赛区:吉林 黑龙江 辽宁
其他赛区:不包括以上省份的地区
参赛者请对应选择自己的参赛类别,具体选择框架如下:
1.【马上报名】——赛事地区【各分赛区/行业分赛区】——组别【高校/行业】, 项目申报表及PPT模版请前往首页【下载中心】下载,涉及作品视频请上传至其他视频网站后,将观看地址拷贝至本网站即可,请务必保证网站地址完整。
2.【分赛区入口】——类别【各分赛区/行业分赛区】——组别【高校/行业】, 项目申报表及PPT模版请前往首页【下载中心】下载,涉及作品视频请上传至其他视频网站后,将观看地址拷贝至本网站即可,请务必保证网站地址完整。
(三)修改
1.参赛选手注册成功后,如需修改调整注册信息,请通过导航右侧的【人形图标】或右侧滑动导航栏【个人中心】进入【个人中心】页面。
2.在【个人中心】右上角点击编辑选项,即可修改调整注册时的填写的所有信息。。
3.因报名时间有限,请务必在报名期间将所有内容填写完整。
(四)分组
本次大赛分为高校学生组(含本科生、研究生及高职生)和社会组。学生组为各普通高等学校在职教师和在校研究生、本专科学生的科研和创新成果;社会组为从事行业内开发的企业、科研机构或个人的技术创新项目。
(五)类别
请根据赛事通知中的类别填写。请参考“关于开展2022产业融合发展——新工科创新大赛的通知”()以及“关于开展2022产业融合发展——虚拟现实创新大赛”()通知填写。
3、四川省大学生新媒体创意大赛
根据《四川省教育厅关于公布2022年省级本科高校大学生竞赛项目的通知》(川教函﹝2022﹞198号),切实增强大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以赛促学,进一步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激发大学生在新媒体创新创意方面的潜力,以青春的激情、丰富的视角、多样的技术手段来讲述中国故事和四川故事,引导青年群体感知中华文化魅力、弘扬中华美学精神、传播中华传统美德。
一、大赛名称
2022年四川省大学生新媒体创意大赛
二、大赛主题
赓续传统文脉,绽放青春华彩
三、大赛组织结构
指导单位:中共四川省委宣传部
主办单位:四川省教育厅
承办单位:西华大学
四、参赛对象
省内外普通高等院校学生。
专业不限。
五、赛项类型
大赛设置五类赛项:短视频类、H5类、新媒体创意写作类、四川观察“最具网络人气奖”、三一一大学孔子学院“巴蜀文化国际传播创意奖”。
六、赛程设置
(一)参赛作品提交阶段:2022年7月1日—2022年10月25日;
(二)参赛作品评选时间:2022年10月26日—2022年11月25日;
(三)作品公示及推荐参加全国赛事时间:2022年11月25日—2022年11月30日;
(四)颁奖典礼及学术论坛时间:2022年12月。
七、参赛须知
(一)参赛人员均须如实填写附件1《2022年四川省大学生新媒体创意大赛作品创作阐述、版权声明及参选授权》,并在规定的时间内提交给参赛人所在院校的比赛组织机构。
(二)H5参赛作品的团队人数≤2人;短视频参赛作品团队人数≤3人;新媒体创意写作团队人数≤2人。
(三)每部作品的指导老师不得多于2人。
八、参赛作品主题说明
本次大赛主题为“赓续传统文脉,绽放青春华彩”,参赛选手围绕比赛主题进行策划和创意,作品题材包括但不限于以下方向:
(一)新时代,新步伐,青春喜迎二十大。聚焦讲述党的百年奋斗历史经验、弘扬伟大建党精神的身边人、身边事,通过生动鲜活的新媒体作品,引导青年学生从党史学习中激发信仰、获得启发、汲取力量。
(二)新青年,新声音,最美青春献祖国。聚焦讲述青年群体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根铸魂、以聪明才智贡献国家、以开拓进取服务社会等奋进故事,引导当代青年与时代同行、与祖国共进,用青春奏响“赓续文脉有我”“强国复兴有我”的时代强音。
(三)新风尚,新力量,以青春之我,建设青春之四川。聚焦诠释传世经典著作,讲述四川历史名人故事,传播普及四川人民革故鼎新、与时俱进的思想,清廉自律、奉公克己的品德修为,求同存异、和而不同的生活方式,引导青年学生踔厉奋发、接续奋斗,积极投身治蜀兴川的生动实践中。
(四)新视角,新创意,聚焦巴蜀文化的海外传播。讲好新时代巴蜀文化故事,挖掘巴蜀文化独到之处,找到巴蜀文化与世界文化的共通之处,聚焦情感共鸣,跨越语言和民族。
九、参赛作品要求
(一)参赛作品要求与须知
1.所有参赛作品均须在大赛规定的时间范围内提交参赛学生所在院校的比赛组织机构。
2.作品必须契合参赛主题,自拟题目,自选立意,表现手法不限。遵守国家法律法规,积极向上,传递正能量。不得有色情、暴力、血腥等不良内容,不得存在任何违反国家相关法律法规、违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或元素。
3.必须为参赛者(个人或是成员不超过3人的团队)原创作品,拥有完全著作版权并能够承担相应法律责任,严禁剽窃、抄袭;不存在任何权利瑕疵;不构成对其它任何第三方权利的侵犯。大赛组委会不承担因名誉权、著作权、肖像权、隐私权、商标权等纠纷产生的法律责任,因上述问题产生的一切法律责任由报送单位及创作者本人承担并全面解决。
4.主办方具有对提交的参赛作品进行检查、退回的权利,所有参赛作品必须通过了主办方的审核才能进行对外宣传与传播,凡是通过作者自己私自传播而引起的版权纠纷或其它法律问题一概由作者自行承担。
5.参赛作品均须留源文件备查。
(二)各项参赛作品提交格式及内容要求(见附件2)
十、参赛作品评选、晋级与奖项设置说明
(一)作品评选与晋级说明
评比
级别 参赛作品范围 评委组成 奖项设置
院校初评 参赛学生提交院校的所有有效作品 由参赛院校自行组成评委会 每个学校推荐入围省级终评的作品总数不超过35部。
大赛终评 所有初评入围作品 由大赛主办方邀请参赛单位人员与相关专家共同参与评审 按照参赛作品比例评奖(一等奖5%,二等奖10%,三等奖15%)
(二)奖项设置说明
1.大赛按照有效参赛作品数量比例进行奖项设置。
(1)短视频类:
一等奖(5%),二等奖(10%),三等奖(15%)
(2)H5类:
一等奖(5%),二等奖(10%),三等奖(15%)
(3)新媒体创意写作:
一等奖(5%),二等奖(10%),三等奖(15%)
(4)四川观察“最具网络人气奖”
①11月16日起,赛事进入作品公示阶段,四川观察将在入围作品中,选择50至100件优秀作品,在客户端同步开启“最具网络人气”奖网络评选活动。
②“最具网络人气”奖以网络投票量作为唯一评选指标,总共评选12件获奖作品,将在短视频类、H5两类作品中各选出6件,其中金奖2件(各一件),银奖4件(各两件),铜奖6件(各三件)。
③对于获奖作品,四川观察将颁发获奖证书及文创礼品,获奖人可根据专业优势,获得四川观察实习机会。
(5)三一一大学孔子学院、爪哇——巴蜀文化研究中心“巴蜀文化国际传播创意奖”
①作品评价标准:具备国际视野,深谙“民族的就是世界的”,有独特的国际传播设计,掌握国际传播表达技巧,使用有效的国际性表达,能跨越文化差异,实现巴蜀文化的海外传播设计。
②三一一大学孔子学院将在参赛作品中遴选符合奖项设置要求的优秀作品,评选出一等奖1名,二等奖2名,三等奖3名,优秀奖5名。
③优秀作品将在三一一孔子学院及合作孔子学院海外平台上展播,有机会参加2022年10月孔子学院举办的“巴蜀——爪哇文化交流新媒体展播国际研讨会”,并有机会参加孔子学院组织的爪哇文化游学活动。
(6)大赛设置方正飞翔H5专题赛项,参赛作品参与H5赛项评审,详情见网站 :http://www.founderfx.cn/contest/index.jhtml
2.其它说明
(1)赛项评分标准参见附件3《2022年四川省大学生新媒体创意大赛评分细则》
(2)主办方拥有获奖作品完全的著作权和其他权利,可使用获奖作品进行相关运营等活动。
(3)评选环节的最终解释权归主办方所有。
十一、评选结果发布
主办方将于2022年11月25日-11月30日对获奖作品进行公示;于2022年12月举办颁奖活动,正式向各个获奖单位与人员颁奖。
十二、各参赛院校需配合工作说明
各参赛院校需成立专门的比赛组织机构,指定大赛唯一联络人员,于2022年9月10日之前联系组委会提交附件4《参赛院校大赛联络人信息表》,并于2022年10月25日前联系组委会提交附件5《参赛信息汇总表》和附件6《评审专家报名表》。组委会联系人名单见附件7《2022年四川省大学生新媒体创意大赛组委会联系方式》。
院校比赛组织机构履行工作说明如下:
1.接受来自本校学生的报名,并在报名截止时间内将报名信息传达给大赛承办单位。
2.审核参赛学生提交报名表当中自然人情况的真实性。
3.收集参赛选手的参赛作品,并根据附件8《参赛作品编号说明》的规则为所有参赛作品编号。
4.比赛作品评选委员会成员需根据参赛作品评分细则公正公平地进行作品校内的评选。
5.配合主办方完成大赛各个阶段的评选与奖励工作。
6.附件5《参赛信息汇总表》需学校教务处盖章后报送。
十三、其它说明
1.本次大赛的参赛组织、承办与赞助单位不承担作品著作权纠纷引发的法律责任。
2.参赛作品的著作权归作品的创作人员。
3.本次比赛的主办单位可以在各种官方渠道上对于参赛作品进行宣传推广。
4.本次大赛的最终解释权归主办方。
5.详情内容请参看以下附件:
附件1 《2022年四川省大学生新媒体创意大赛作品创作阐述、版权声明及参选授权》(20220630114412_6977.docx (live.com))
附件2 《2022年四川省大学生新媒体创意大赛作品报名信息填写及提交指南》(20220630114432_5135.docx (live.com))
附件3 《2022年四川省大学生新媒体创意大赛评分细则》(20220630114451_0249.docx (live.com))
附件4 《参赛院校大赛联络人信息表》(20220630114509_1968.docx (live.com))
附件5 《参赛信息汇总表》(20220630114543_8975.xls (live.com))
附件6 《评审专家报名表》(20220630114603_9156.docx (live.com))
附件7 《2022年四川省大学生新媒体创意大赛组委会联系方式》(20220630114621_6713.docx (live.com))
附件8 《参赛作品编号说明》(20220630114640_9131.docx (live.com))
附件9 《短视频作品版权证书操作说明》(20220630114659_0771.docx (live.com))
Copyright © 2002-2024 BET体育365投注官网(官方)APP下载ios/安卓通用版/手机版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四川省 成都市 都江堰市 青城山镇东软大道1号
邮编:611844
蜀ICP备12011972号